
/记得星标我/配操盘
比大部分人早一步看见未来
中国星网正在进入急速发射器!
2025年7月27日至8月26日,短短一个月内,中国星网完成了6次发射,发射节奏从早期的1-2个月缩短至3-5天,创造了“27天内连续两次发射同一型号火箭”的行业纪录。

卫星之争,大干快上!
中国星网高频次发射的深层逻辑在于应对国际卫星互联网竞争格局的战略布局。太空中低轨道的频轨资源有限,全球大国正在这场“圈地战”中竞逐。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系统提出申请后7年内需完成10%部署,否则将收回频谱和卫星轨道空间等资源。按照这一规则,中国星网需在2029年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2035年完成全部1.3万颗部署。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星网实际已发射的卫星数量还不到规划总量的1%。面对这一巨大差距,高频次发射成为中国星网必须采取的战略选择。
事实上配操盘,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争已呈白热化。SpaceX的“星链”计划一骑绝尘,其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其在轨卫星已超过6750颗。该计划最初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建造一个由1.2万颗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之后扩展到4.2万颗卫星。
中国星网的发射压力非常大!
牌照落地在即,运营转型将至
在加速组网的同时,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迎来另一个关键节点——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已进入“最后一公里”。
2025年8月27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并给出2030年发展千万级卫星通信用户的目标。
多方信源确认,首批卫星互联网运营牌照将于年内正式发放,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及中国星网、上海垣信两家星座运营主体有望同步领证。
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式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运营”元年。
中国星网正在经历从“航天工程”到“天基运营”的转型。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星网未来将不再只是专注于发射卫星,而是要成为一家真正的天基电信运营商,直接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成本与覆盖配操盘,星网的双重优势
一旦中国星网获颁卫星互联网牌照,很可能成为三大运营商的强大对手,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成本结构和覆盖优势。
在覆盖范围上,卫星互联网具有天然优势。依赖地面基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不到20%,折合地球总面积约6%。广袤的海洋、沙漠、森林与偏远山区,仍在很大程度上与“数字世界”隔绝。低轨卫星组网则可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这对于远洋航运、国际航空、应急救援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这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是国家战略需求。
在成本方面,随着卫星批量制造和火箭可回收技术的成熟,卫星互联网的成本优势将快速显现。目前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成本还较高,但其降本潜力巨大。一方面,卫星批量化生产能显著降低单星成本;另一方面,类似SpaceX猎鹰9号的可回收火箭技术是国内企业重点攻关的方向。一旦技术成熟,发射成本有望降低80%-90%,这将极大推动卫星互联网的普及。
长远来看,卫星互联网的成本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一个鲜明对比: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超过1200万个,覆盖了国土约18%的面积。而SpaceX计划用4.2万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数量整整差了250倍”。
- 04 -
生态构建,从组网到运营
中国星网的野心不止于网络建设,更在于生态构建。
2025年5月,中国星网总经理梁宝俊在2025雄安北斗生态合作大会上表示,要“推动卫星互联网与北斗协同发展”。他强调这是中国星网的责任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据了解,中国星网应用有限公司已与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设立联合基金,重点围绕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
在应用场景方面,政策已明确鼓励运营商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重点覆盖航空、航海、应急、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盲区。
中国星网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低轨卫星组网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技术、成本、监管、生态四大层面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需要解决星间链路与协同控制的问题;在商业模式方面,当前,地面5G资费已降至每GB 1元以下,卫星宽带如何定价才能实现盈利,考验着运营商的智慧。
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前夕,三大运营商也在积极布局。中国电信独家运营天通高轨系统,目前已实现手机直连卫星语音短信;中国移动完成5G NTN在轨验证;中国联通则联合中国星网完成低轨卫星+5G核心网融合测试。
但这一切只是开始。随着火箭回收技术成熟、终端价格下探,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5G/6G深度融合,构建真正的“空天地海”无缝信息高速公路。
届时,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可能将彻底改写。
如有合作,请联系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